top of page
Search

同理心 Empathy - 撒馬利亞婦人井旁的故事


2020 年 9 月,我剛辦完第二期不亢不卑人際關係課程,其中一位學員問我可否特別為她的教會辦一個同樣的課程。我一口就答應了。但她有兩個要求:第一,因為是教會活動,希望能用基督教的觀點與角度;第二,因為對象是關顧組員,希望能加入一課講同理心。第一個要求我沒有問題,聖經裡面耶穌不亢不卑的例子多的是,但第二個要求確是一個挑戰。但是依我的性格,我還是一口答應了。


答應了之後,我就同理心這個題目反覆思考。其實,在幫助人的專業,例如社會工作和輔導工作,同理心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沒有同理心,你很難與受助人建立關係,更不用說解決問題;在教會的關顧工作也如是。但當我回顧大學的課程時,卻發現課程沒有深入探討如何表現和實踐同理心。大學教科書裡,只教導要無條件的接納你的受助者,不能作道德的批判。但這都是理論,沒有實踐。及至畢業後,在戒毒與感化工作中,我才慢慢地掌握同理心的實踐。我在拙作《摘星足印》中,嘗試解釋同理心是要精神進入對方的世界,所以要小心聆聽,明白和發出共鳴。


答應辦這個課程後,我重溫四福音書,發現內中有耶穌表現同理心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領悟到要達至同理心的四個重要的原則。約翰福音 4:4-26 講述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在井旁的故事。 我利用這個故事去解釋達至同理心的四個重要原則。


這個故事講述耶穌路經撒馬利亞,在一個井旁見到一個撒馬利亞婦人。背景是:撒馬利亞人是猶太人與異族通婚的後代,所以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視之為雜種,更何況是一個女人。耶穌走到井旁問婦人要水喝,婦人搶白說: 你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馬利亞人要水喝。耶穌對她說,我有活水,你喝了這井水還是會渴,喝了我的活水你就永遠不渴。婦人要耶穌給她活水,耶穌叫她帶丈夫來。婦人說她沒有丈夫,耶穌說,不錯,你有過五個丈夫,但都不是你的丈夫,你現在的丈夫也不是你的丈夫。


這個故事帶出耶穌如何表現同理心,如何建立關係,并且展開深入的對話。利用這個故事,我帶出同理心的四個重要原則:


  1. 謙卑(Humility) - 謙卑是一個很難學的功課。很多人的謙卑只是口頭上的謙卑。曾經有一位牧師很諷刺的說,教會裡很多人爭相去表現自己謙卑,要表現出自己比任何人都謙卑。其實謙卑的實踐,是要放下自己比他人高一等的位置,降低至對方同等的位置與及放下你的偏見與道德批判。通常來說,一個助人專業的工作人員或者教會的長執都會處於一個比受助者或是你要關顧的人高一級的位置。我是院長,我是社工,我是主日學老師,我是屬靈導師。我們一般都樂於占著這個高地,因為這個高地帶來很大的安全感,一個舒適圈。在我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希望做醫務社工,因為可以像醫生一樣穿著白袍,高人一等。但占著這個高一等的位置,是很難得到對方的真情對話。在這個聖經故事中,耶穌放下他猶太拉比的高地位置,走到撒馬利亞,與這個婦人對話。婦人初時是驚訝,對耶穌搶白說 - 你是猶太人,為什麼要向我這個撒馬利亞人要水喝!- 但跟著她感受到耶穌放下了祂的地位,放下祂對撒馬利亞人的偏見,進入她的世界,因此態度也開始改變了,開始與耶穌真情對話。在我以往的工作中,我亦多次用這個謙卑的態度去開展對話。在男童院時,那個犯了事的男童被帶入院長室時,很緊張,準備與院長對抗。我卻叫他坐下,并且離開我院長的座位,拉一張椅子坐在他面前與他對話,沒有斥責他犯事,卻關心他的將來,我很快便把他溶化了。有時候,謙卑不只是自己走下一級,而是幫對方走高一級,與你同等。在多倫多藥癮研究中心,有一次戴安娜王妃訪問,中心的上上下下都非常緊張,但我小組的幾個女孩卻懶懶散散的,大家都很擔心,但拿她們沒辦法。我走進她們的房間,對她們說:Ladies, you are pretty today. Let’s show them you are ladies. 我聽見其中一個女孩很高興的對大家說: Did you hear that? He called us ladies! 結果,當戴安娜王妃走進女孩們的房間時,女孩子們都衣著整齊的列隊歡迎王妃,向她行禮。我的同事很驚奇地問我,你究竟對她們說了些什麼?我告訴她:I just called them ladies. 其實,當我進入她們的房間,稱她們為 ladies (淑女)的時候,她們已經感受到我放下我的位置,放下一般人對她們的偏見,走入她們的世界,對她們渴求人家尊重而發出的共鳴。另外,謙卑亦不只是位置對等的問題,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原則,是你能否披露你自己的不足,披露你自己的弱點,因為能夠這樣做,你才能對他發出共鳴。這是一個更難學的功課。在我們面對受助者時,我們除了占著高一等的位置外,我們更常常表現出只是你有問題,我完全沒有問題的態度。這是輔導工作中最難衝破的地方 - 你披上面紗,對方同時亦披上面紗。在這個聖經故事中,耶穌除了放下自己的地位外,亦向婦人表現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不足,并要求婦人幫助 - 請給我水喝。耶穌在祂點出婦人「渴」的需求前,先表現自己的渴。祂要求婦人解決祂的渴,然後指出婦人的渴,并且提出他可以解決婦人的渴。這樣,祂表達出大家都有「渴」的問題,表達了對「渴」的共鳴。這樣做的時候,他把婦人與自己的距離拉近了。我在小組輔導中,我要求組員披露自己過去的挫折,𡚒鬥;同時,我亦向他們披露我的挫折與𡚒鬥。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與他們發出共鳴;我與他們的距離亦拉近了。放低自己,披露自己并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自信。自信,是不亢不卑課程的第一課,是不亢不卑的基石。


  1. 了解及放下自己隱藏的偏見 (implicit bias) - 當我們與人交往時,我們都會對他人存有某程度上的偏見,尤其是當我們站在高地的時候。這些偏見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累積而成,通常都是我們不自覺的。久而久之,我們把這些偏見當成是事實,是真理。當我們面對少年罪犯時,我們都認為他們都是頑劣的,反叛的,一有機會的話,他們就會犯規,會逃走。當我們面對女吸毒者時,我們會認為她們都是自甘墮落,她們都是人盡可夫的。在藥癮研究中心,要預備戴安娜王妃訪問時,同事們都認為那些女生是不可能規規矩矩的迎接王妃,在他們的偏見中,她們都是爛泥。在這個聖經故事中,耶穌沒有帶入偏見,沒有用自己的偏見批判她。耶穌知道她曾經有過五個不是丈夫的丈夫,而現在的丈夫也不是丈夫,耶穌卻沒有斥責她犯姦淫罪,耶穌只是輕描淡寫的把她有六個丈夫的事實說出來。在教會查經班讀到這段聖經時,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婦人是妓女,是人盡可夫的,是一條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嘗。這是我們隱藏的偏見,聖經并沒有這樣描寫,耶穌亦沒有如此批判。想想,倘若耶穌見到婦人時,就對她說,妳是淫婦,犯了姦淫罪,悔改吧!婦人會有怎樣的反應?要能放下自己的偏見,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偏見,這并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這些偏見都是藏在自己深處,長年累月的形成,需要不斷的自省。在不亢不卑課程中,我們強調不斷的自省。我們鼓勵學員在靈修中自省,認識自己的偏見。


  1. 了解對方真正的需要 - 要進入對方的世界,從而產生共鳴,你就一定要了解對方真正的需要。但我們隱藏的偏見很多時候使我們不能正確地判斷對方真正的需要,使我們作出於事無補的道德觀批判。男童院職員認為院童需要自由,需要反叛,因此他們把活動都取消了,集中人手去防止逃走。其實男童需要的是活動帶來的感觀刺激,及愛與關懷。職員們的做法完全錯過了問題的核心,井且把事情弄得更糟。這個聖經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耶穌怎樣定性婦人的需要。祂知道婦人有六個不是丈夫的丈夫,但祂沒有定性這是性的需要,犯罪的需要。亦沒有作道德批判。祂只是說:你渴。我有活水。你喝這井水,你喝後還會渴。喝我的活水,你喝後不會再渴。其實耶穌講的「渴」,是渴求,一種求而不得的慾望。更精彩的是,耶穌開始的時候表示了自己也「渴」。祂把自己的「渴」與婦人的「渴」連在一起,使祂能進入婦人的世界,并發出共鳴。婦人其實亦很聰明,知道耶穌所指,說:請你給我活水。耶穌這個時候才指出她「渴」的所在。你有過五個不是丈夫的丈夫,現在的一個也不是。但耶穌沒有作任何的批判。其實這個時候,耶穌已經進入了她的世界。婦人說,先生,我知道你是先知。耶穌的同理心,使祂進入了婦人的世界,一針見血的指出她的需要。要了解對方的需要,第一是要放下偏見,從而要小心的聆聽,小心的觀察。當男童院的男孩回答我問他將來如何打算的時候,我細心的聆聽并對他的前路茫茫發出共鳴。我最後對他說我職責所在,要罰他打藤,他亦欣然接受。


  1. 真心的愛與關懷 - 助人與關顧工作,最重要的是問自己,我是否真心的愛他,關懷他。這樣,我們才能與他同行。男童院的男孩,因為感受到我的愛與關懷,才會在接受打藤的懲罰後還跟著我;戒毒小組的女組員若不是感受到愛與專重,亦不會主動的接待王妃。聖經中的婦人若不是感受到耶穌的愛與專重,同時亦沒有像其他人對她作道德的批判,亦不會讓耶穌進入她的世界。在助人的專業中,很多人只把這個關係當成一份工作(a job) , 躲在專業關係的後面。在教會關顧事工中,很容易就只著重傳福音,只要對方舉手決志,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忽略了他真正的需要。這樣,我們也不能與他們同行。你真的愛她,關心她嗎?法利賽人問耶穌律法的精要,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神,并且要愛人如己。哥林多前書 13:1 -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井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後記:接受增加一課講同理心的挑戰後,我重溫約翰福音這個故事,讓我有了新的領會。耶穌放下高一等的位置,走到撒馬利亞井旁,與婦人對話。在沒有偏見的前題下,表示自己的「渴」,并用「渴」來點出婦人內心的需要,產生共鳴。待祂得到婦人的信任下,指出她有六個不是丈夫的丈夫,指出問題的所在,「渴」的所在。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耶穌始終沒有提到律法,沒有提到罪,沒有道德批判。婦人在耶穌一步一步的推前,最後點出她有六個不是丈夫的丈夫的時候,她其實心裏有數,知道自己所作的,同時也感受到恩典。耶穌在這個故事中,表現出高超的輔導技巧 -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71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說了些甚麼?

在一個與前線家居護理員的會議上,談到工作上的困難。有護理員開始訴說她們工作上的困難,挫折感,與及服務對象,老人家及她們家人的無理要求,使她們工作更加繁重。她們越說越激動,彷彿壓抑多時的怨憤,今天不吐不快。漸漸,矛頭指向她們的上司主管,為什麼要派她們去照顧這些無理的人,為什麼...

暴風老年

在頤康中心工作多年,很多機會被邀請去講老人服務,每次我都喜歡講以下的一個笑話:二十多年前來到加拿大,讀到一份中文報章的一個報導,提及一個『四十九歲的老翁』。每次都引來哈哈大笑。我問參加者,「老」的定義是什麼?幾多歲才算老?我是否一個老翁?引來一連串有趣的討論。...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