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暴風老年

在頤康中心工作多年,很多機會被邀請去講老人服務,每次我都喜歡講以下的一個笑話:二十多年前來到加拿大,讀到一份中文報章的一個報導,提及一個『四十九歲的老翁』。每次都引來哈哈大笑。我問參加者,「老」的定義是什麼?幾多歲才算老?我是否一個老翁?引來一連串有趣的討論。

其實「老」的定義隨著時代及社會環境而轉變。倘若是在香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四十九歲的老翁』這個報導可能不會引起多大的回響,因為當時人的預期壽命只有四十多歲,很多人都活不到五十五歲的退休年齡。我常對我的年青的學生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些老師已經老態龍鍾。他們還未到五十五歲的退休年齡。八零年代的香港,退休年齡還是五十五歲。五十五歲退休這個制度,源於十八世紀末德國首相卑斯墨,當年定下五十五歲退休,是因為人的平均壽命不到五十五歲,大部分人都拿不到退休金。

五十五歲的預期壽命,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中都沒有多大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西方世界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太平盛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發達,因此預期壽命也不斷地堤高,現在西方社會的平均預期壽命都達至八十歲。在我們的護理院中,住客的平均年齡是八十多歲。而九十高齡的彼彼皆是。換句話說,倘若六十歲是老年的開始,則這個「老年」的階段將會長達三十年之久。

讀社會工作的,都一定會讀過 Eric Erikson 的人生八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是人生的成熟,由六十五歲到死亡。這個階段的主題是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絕望與反醒人生。ERIKSON 沒有花太多的編幅談這階段,因為他的理論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的,當時沒有多少人能活到六十五歲。上世紀中至後期,老年這個階段可能只有五至十年的光境。但今時今日,老年可以長達三十年,時間可能比其他人生階段更長,當中經歷人生的轉變及挑戰更多。以往我們讀書,稱少年這個階段為暴風少年,因為那個階段經歷很多轉變,很多挑戰。但時至今日,我們在老年這階段中,要面對更多的轉變,更大的挑戰,我們面對的,是暴風老年。

2013年頤康中心與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系合作做了一個老年人的需要變遷的研究,其中一個結論是,老年不是一個階段,而是一個過程 (A TRANSITION) 。這個過程中,我們面對不少的轉變與挑戰:

空巢-踏入老年過程的第一個最大的關口。兒女一一長大,結婚,離開父母,建立自己的家庭。第一個孩子離巢,提醒我們老之將至。當最後一個孩子都離巢的時候,就面對真正的空巢。幸運的,兒女都住在附近。但今時今日,兒女們可能搬得很遠。「一旦乳翼成,引上庭樹枝,舉趐不回顧,隨風四散飛」。空巢之後,兩老面對最大的衝擊是家庭互動 (DYNAMICS) 的改變。以往一家四口,一切可能是圍繞著教養兩個小孩,一切都是四個人。現在只剩下兩老朝夕相對。有研究指出,很多夫妻空巢之後出現婚姻問題,甚至鬧離婚,因為以往夫妻間之矛盾,有孩子在中間,矛盾容易化解。空巢之後,矛盾突顯了,做成難以化解的沖突。夫妻之間,亦要重新適應兩人間的關係,面對的失落。

退休— 退休也是踏入老年過程的一大關口,尤其是工作大半生的男士,退休帶來生活的轉變與衝擊更大。我們一般人的工作生涯大約有四十至四十五年。這四十多年期間,我的職位是我的身份,地位。我們是某某經理,某某老總。退休後一夜之間,我們失去了以往的身份和地位。我不再是經理或老總。倘若沒有好好的心理準備,退休後時間的安排,頓時間會有很大的失落。工作也給我們生活規律化。我們每天準時八時離家上班,五時下班。倘若沒有好好的安排,退休後一夜之間也會失去生活的規律。早上八時半以後不知應該做甚麽。這也是另外一個很大的失落。退休也會改變了家庭間的互動。以往要上班,各人有各人自己的空間。現在不用上班,兩夫妻終日相對,要重新習慣。有很多人工作就是他的生活圈子,自己差不多所有的朋友都是自己的同事,一旦退休,這個朋友的圈子都改變了,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退休帶來另一個很大的改變是經濟。工作通常是我們生活的經濟來源,退休後,薪金停了,幸運的話,有公司退休金。倘若退休前沒有做好經濟上的安排,可能一夜之間生活水準下降。很多人都忽略了退休後的經濟問題。以往,人的預期壽命只有六十多歲,退休後只有五至十年的光景,退休後的經濟問題比較容易。今時今日,你可能活至九十歲或以上,面對的是二,三十年的光景,除非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公司退休金,或是退休前有一個很好的退休經濟計劃,否則,如何支持這二,三十年的生活,及維持這二,三十年的生活質素,是一大挑戰。我們上一代的觀念是養兒防老。今時今日,我們知道我們已經不能依靠子女供養我們二,三十年。

失落﹙LOSSES﹚-踏入老年以後,我們面對很多的失落。

第一是身體與健康的失落。踏入老年以後,我們的身體功能漸漸的衰退。以前有的能力,現在慢慢的失落。要面對及接受這些失落,要經過漫長及痛苦的過程。我雖然戴眼鏡,但以往我的視力還算不錯。但五十歲以後,開始發覺視力有問題。起初的時候,我抱怨眼鏡不清楚,不斷用布抹眼鏡,抱怨眼鏡舖給我次貨。開始看電腦屏幕不清楚,不斷用布揩抹,還是不清楚,想是要換屏幕了,及至醫生告訴我,我有白內障,要施手術。我以為做完白內障手術後,我的視力會回到以前完美的視力。誰知手術後,發覺視網膜前長了薄膜,我的右眼還是蕪糊不清。醫生告訴我這是老化的問題,要再做手術除去薄膜。踏入五十歲以後,不自覺地我的聽覺出現問題。開始時聽不清楚他人的講話,抱怨人家說話不清;聽電話,尤其是聽電話錄音,聽不清楚人家的說話,就抱怨人家的電話不靈光,人家說話含糊。直至有一天,聽到身後一位同事對另一位說:你不要介意,老闆不是不回應你的打招呼,他是聽不見,他有點聾。我才彷然大悟,我的聽覺真的有問題,而且正在影響到我的工作。我的耳科醫生告訴我,這是老化的問題,我現在只餘下一半聽覺,唯一的辦法是戴助聽器。醫生還警告我,若果不戴助聽器,我的耳朵神經得不到適當的刺激,我的聽覺會衰退得更快,於是我用數千加幣買了上好的助聽器。我來加拿大時正值壯年,冬天大雪芬飛的時候,我手拿雪鏟,威風八面,今時今日,冬天下大雪,我只能表現我的鏟雪機。我知道不久,我便要請鏟雪公司代勞。我初到加拿大,很喜歡北美公路上的自由。每逢假期,我都與一家人上路,在公路上馳騁,穿州過省。最高紀錄,我一天行車一千幾百公里。現在此情不再,我開車行三五十公里便要停下來喝杯咖啡,休息一會。然而,這些身體舆健康的失落只是一個開始,往後還有更大更多的失落。身體衰敗以後,可能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事事要依靠人,失去自已的尊嚴。

第二是關係的失落。踏入老年,父母相繼離世,開始面對親密關係的失落。年紀越大,身邊的朋友亦會相繼離世,朋友的圈子越來越小。倘若活到九十歲以上,恐怕大部分的朋友都去世了。上文談過退休的其中一個沖激,是社交朋友圈子的改變。有些人工作的時候,朋友就只有同事,一但退休,就會失去大部分的朋友。其實,關係上的轉變與失落,這個老年的階段比人生的其他階更多更大;老年人要面對的適應更大。

失落﹙LOSS﹞,無論是身體功能上的失落,或是關係上的失落,都對人帶來不同程度感情上的衝擊,都會經過否認,憤怒,接受,適應,這個過程。有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家,本來行動自如,但是在一次胆手術後,經常發生跌墮的情況,醫生建議要用助行架,但老人家不願意,否認自己有問題,拒絕用助行架,結果發生多次跌墮,最後一次跌得很嚴重,除了跌得焦頭爛額外,更引發輕微中風,被送進醫院,在很不願的情況下,接受現實,用助行架。另外一位老人家,聽覺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肯面對,用很多方法遮掩自己聽覺的問題,不肯看醫生,直至嚴重失聰。醫生說:倘若初期能戴助聽器,問題可能不至這樣嚴重。現在聽覺神經長期得不到刺激,因此退化得很快,現在要做手術。我們通常會抱怨老人家固執,不合作,不面對現實。我們不明白,老人家要抓住快將失去的青春。要面對及接受這些失落,變化,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FUTURE SHOCK – 1970 年代,社會學家 ALVIN TOFFLER 出版了一本書 FUTURE SHOCK,一紙風行。ALVIN TOFFLER 預言科技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急劇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人的心理,及社會制度帶來衝擊。大部分這些預言都實現了。二十多年前來加拿大時,辦公室還是用打字機,跟着是桌上電腦,跟着是手提電腦。現在大部分人都用平板電腦,用智能手機。以前辦公室有打字員,現在這些職位都不見了。以前舆人通訊要寫信,跟着是寫 EMAIL,現在都用 WHATSAPP,WE CHAT。以前與人通訊要打家中的地線電話,跟着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手提電話。現在手機不是用來打電話,而是用 WHATSAPP,微信。手機已經是一部微型電腦,做很多的事情。以前到銀行提款要用銀行存摺,到銀行櫃檯向職員提取,現在要自己用銀行咭在提款機提取。以前交付電話,電費單等要寫支票寄出,跟着可以拿銀行存摺到銀行櫃檯轉帳支付,現在要自己在銀行櫃員機做轉帳,或者用電腦轉帳。以前的電視機很簡單,買回家後插上電源便成。現在的智能電視是一部電腦,複雜很多。

科技日新月異,而且進步得很快。隨着科技發展,社會結構也隨着改變。以前街口什貨舖的老闆不見了,什貨舖被大型超級市場取代了。以前銀行熟悉的,幫忙辦轉帳,交電話費的櫃檯職員不見了,要自己面對提款機。對年青人,成年人來說,適應這些轉變,學習這些新科技並不困難,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則是很大的挑戰。還記得剛決定移民時,我才四十歲,知道以後可能要轉行,便到香港大學校外課程報讀電腦課程,結果考獲很好的成績。來到加拿大,到HONEYWELL 報讀出名的密集電腦課程,很多新移民都報讀這個課程入行。我入學試的成績不錯,但我決定留在社工行業。HONEYWELL 的職員打電話給我,說,廖先生,你入學試的成績很好,你在電腦行業的前途一定不錯,為什麼要放棄這個機會?二十多年後,當我決定退休,我想拾回一些興趣,於是報讀一個電腦網頁設計課程。第一課,我發現全班我最大年纪,而且與其他同學相差三四十歲。老師教得很快,其他年輕的同學没有問題,只有我不時舉手說,老師,我跟不上,可以重複一次嗎?上完第二課,我知難而退了。人老了,經驗比年青的豐富,閱歷深,因此分析力比較強。但人老了,短期記憶差,因此學習新的科技比較難,比較慢。老人家面對科技的快速進步,社會的快速變遷,實在很難跟得上。

跟不上科技舆社會變遷對老年人最大的衝擊,是開始要事事靠人。以前可以自己做的,現在要靠兒孫幫忙。再加上身體功能上的衰退,更加要依賴他人。慢慢地,失去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盼望。

少年階段大概十年光景,人面對成長的變遷與適應,我們稱為暴風少年時代。如今老年過程可以長達三四十年,當中要經歷不少變遷與失落。不同的是少年階段的人有盼望,暴風過後又是新一階段的開始。老年人面對的,是看到盡頭是死亡。北美的制度,把老人工作放在醫療系統中,只看到老人的醫療上的需要,而忽略了年老過程中老人面對的轉變舆失落帶來的社會心理上的衝擊;更忽略了靈性上的需要,如何幫助老年人找尋生命的意義,重新尋回生命的盼望。

作為一個社會工作者,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值得我們深思。

1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說了些甚麼?

在一個與前線家居護理員的會議上,談到工作上的困難。有護理員開始訴說她們工作上的困難,挫折感,與及服務對象,老人家及她們家人的無理要求,使她們工作更加繁重。她們越說越激動,彷彿壓抑多時的怨憤,今天不吐不快。漸漸,矛頭指向她們的上司主管,為什麼要派她們去照顧這些無理的人,為什麼...

Comments


bottom of page